
中国亮出了疑似新型东风-61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,直接让核威慑这盘大棋重新洗牌。这款16轮运输发射车搭载的大家伙,虽然具体参数还没公布,但明显是在对标现有的东风-41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选择把宝押在公路机动系统上,这跟美国死守发射井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中国走机动路线不是突发奇想,而是吃了固定发射井的亏。早在1980年代台面优配,中国那点数量有限、位置固定的发射井根本谈不上什么生存能力。直到2000年代初开始搞公路机动台面优配,导弹才能分散部署、隐蔽作战台面优配,真正实现了“打了就跑”的威慑逻辑。现在东风-61的出现,无疑是把机动性优势又往上推了一层。反观美国,不是没想过搞机动发射。冷战时期他们也试验过公路机动甚至隧道部署,但最后都因为成本太高、操作太复杂而放弃了。结果现在呢?美国陆基核力量基本全捆在发射井里,主力还是老掉牙的“民兵III”,接班的“哨兵”导弹预计得用到2075年。问题是,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速度可能根本不会给他们那么长时间——中俄的新武器说不定再过十几年就能威胁到这些固定目标。更麻烦的是导弹防御这块饼画得太大却难啃。美国搞的“金穹”系统听起来很科幻,卫星、拦截弹、激光、AI全用上,但实际上拦截洲际导弹是个物理难题:助推段只有三五分钟窗口,中段防御得分清诱饵和真弹头,末段防御又时间太短、范围有限。折腾了六七十年、花了四千多亿美元,美国至今也没搞出个靠谱的国土防御体系。所以核威慑这回事,越来越变成一场“生存能力竞赛”。中国的思路很明确:靠机动性让你找不到、打不着。而美国除了发射井,还依赖轰炸机和核潜艇,但这些也有软肋——轰炸机得靠前沿基地,核潜艇以后可能躲不过越来越先进的探测技术。甚至有人担心,万一战时只剩一艘潜艇在海上,丢了通讯或被盯死,美国整个海基核力量就可能瘫痪。说到底,东风-61的亮相不只是武器更新,更是一种战略宣言:中国认定机动性才是未来核威慑的硬道理。而美国现在陷在技术路径依赖里,短期内很难转身。随着2026年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到期,两国可能会进入新一轮核力量调整期——美国说不定也得回过头来重新考虑公路机动导弹的价值。这场博弈的背后,是生存能力和技术成本之间的根本权衡,谁选错了路线,谁就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里陷入被动。

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