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人最近全在聊一件事:足球。不是欧洲杯,不是世界杯贝格富配资,而是自家门口的“苏超”——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。
10块钱一张票,2万多人挤爆徐州奥体中心,抖音话题播放量冲上8.2亿次。业余球员占65%的草根球队,踢出了职业联赛的架势;宿迁和徐州的“楚汉德比”、苏州无锡的“水蜜桃怼盐水鸭”,全网玩梗玩疯了。
这场球赛的火爆,表面看是体育狂欢,骨子里是江苏“十三太保”憋了太久的地域认同感终于炸了。
而最该眼红的是谁?酒企。尤其那些扎根地方的地产白酒、老牌黄酒、精酿啤酒——它们和“苏超”一样,靠的是本地人“咱家乡的东西就是好”那股劲儿。
可为啥酒企总打不中消费者的嗨点?问题出在场景:酒还在宴席上正襟危坐,而“苏超”早已把文化认同变成了9块9的萝卜干套餐、朋友圈刷屏的段子、全城呐喊的“为城市而战”。
解码“苏超”爆火:地域文化不是口号,是能消费的体验
“散装江苏”曾经是个调侃,如今成了流量密码。
当徐州球员披上楚汉战甲球衣,苏州奖杯用缂丝工艺打造,宿迁搬出霸王鞭鼓助威时,足球赛变成了城市文化真人秀。网友给南京对南通的比赛封了“南哥之争”,南通球迷客场拉横幅喊“叫南哥”,硬是把球场变成地域Battle现场。这些操作精准踩中了江苏人的心理:你可以说我家乡不如别人,但绝不能当着我的面说。
赛事的草根属性进一步增强了情感共鸣,516名参赛选手中,仅有29名职业球员,其余均为各行各业的业余选手及学生。这种 “你行你上” 的全民参与,让观众不仅是看客,更是参与者、支持者。
网络热梗的传播力同样不可忽视。“楚汉德比”“水蜜桃加盐” 等话题,将严肃的地域竞争转化为全民娱乐。这些热梗不仅拓展了赛事影响力,更让地域文化以轻松的方式深入人心。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比赛本身贝格富配资,“苏超”还通过球衣设计、入场仪式、地方口号、互动游戏等环节,让城市文化变得具象且可触碰。每一支球队不只是踢球的代表,更是城市IP的移动展演。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,不仅让文化更易传播,也让支持更具仪式感。
从这点看,“苏超”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低门槛、强情绪、高参与度的文化“场域”。它把平时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地域情感,成功地转化为能消费、能参与的实际体验场景。对于长期以来强调“文化属性”的酒行业而言,这是一次极具参考价值的社会实验。
酒业困境:端着“文化金饭碗”,却找不到新饭桌
酒,本身就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物化形态。贵州的酱香,四川的浓香,山西的清香,谁不是喝着家乡水、讲着本地故事?但问题在于,这些故事越来越像博物馆展签——看得见,摸不着。
首先,关于地域文化的挖掘,大多停留在对历史渊源、工艺传承的陈述上。这些内容固然重要,但难以与当下消费者,尤其是年轻人形成实质连接。文化在他们眼中,不应只是展板上的文字,更应该是能参与、能互动、能分享的体验。
其次,酒类的主要消费场景依然集中在婚宴、商务、节庆等相对封闭或结构性的场合。而“苏超”证明,情绪消费在夜市烧烤摊、球迷酒吧、甚至球赛中场休息时更汹涌——常州赛区单场啤酒消耗4.2吨,输球喝闷酒,赢球干杯庆祝;
再者,即使很多地方消费者本身对“家乡酒”有情感,但这种情感未被有效调动。地方品牌很少像“苏超”那样,将城市身份认同转化为具体的消费动因。这就造成了情感留在口头,购买流向他乡的尴尬局面。
此外,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也不足。线上宣传缺乏创意,线下体验方式单一,互动参与感较低。相比“苏超”通过短视频、直播、弹幕等方式与受众形成强互动,酒企的数字传播往往还停留在“种草”层面,缺乏“圈粉”能力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“苏超”恰恰验证了一点:只要能激发地方文化认同,并转化为情绪化消费场景,就有可能打开一个全新的消费增量市场。对酒企来说,这是挑战,也是机会。
破局路径:把酒从宴席拽进生活“高光时刻”
“苏超”能火,因为它把文化做成了“沉浸式体验”。区域酒企要重新定义“地域之酒”的价值符号。城市荣誉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资产,谁能绑定这一资产,谁就可能在品牌认同中占据更高地位。区域酒企不妨像“苏超”一样,明确喊出“为××干杯”,将品牌的文化主张、产品设计与城市精神深度捆绑。
其次,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,是当下酒类营销的重要方向。单靠广告和价格促销,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。但如果能借助文旅、体育、节庆等平台,把饮酒变成一次可体验、可参与的文化嘉年华,品牌的情感价值和市场表现将被同步拉升。
再者,放下身段、拥抱草根,是“苏超”带来的又一启发。区域酒企应降低参与门槛,推出小瓶装、低度数、果味型等轻饮化产品,贴合年轻人聚会、露营、球赛等新兴场景。渠道也要往更下沉端口走,深入烧烤摊、便利店、大排档,而非一味靠高端宴席或专卖店体系。营销上也应更多采用短视频、直播、段子传播,让消费者在共鸣中记住品牌。
未来:酒企需要一场“场景革命”
“苏超”的火爆证明了一件事:文化认同能直接变现。端午假期6个赛区城市文旅消费涨了14.63%,二手门票炒到500元——这就是情绪消费的力量。而酒行业,尤其是区域酒企,手里攥着地域文化这张好牌,却还在等消费者上门。
别再只讲“百年工艺”了。当网友说“我们玩的不是梗,是对这片土地的认同”,酒企该听懂潜台词:消费者要的是参与感,是能和家乡荣耀绑定的体验。谁能把酒从餐桌解放,塞进街头庆祝、文旅打卡、朋友圈炫耀的瞬间,谁就能让“为城市干杯”从口号变成生活方式。
网友调侃“苏超”时说:“我们玩的不是梗,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认同。”其实,酒业也可以这样讲:“我们卖的不仅是酒,更是装进瓶子里的这份认同。”当一杯地方酒,能成为朋友相聚的理由、城市自豪的象征、节日庆祝的必需,那它的价值,早就超越了商品本身。
“苏超”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。它不是偶然的热闹,而是一种关于文化、情绪与消费如何交织的现实范本。对于酒业来说,它照亮了前行的方向,也提醒我们:真正打动人心的,不是价格,而是归属;不是品牌故事本身,而是那份共同的参与感。
这或许正是区域酒企真正需要的转型钥匙。
文 | 扈朝阳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